放弃工作 远赴四川 钱静敏讲述在大山里支教的故事
来源:中国宁波网
坐在记者对面的钱静敏,之前四个月的身份是四川省西昌木里县麦日乡瓦托村瓦托小学的一名普通支教老师。她要肩负2个班的教学任务,由于大多数孩子们说的是藏语,存在着一定的沟通障碍,平时交流还需依靠手势和表情。因为海拔高,当地蔬菜很难种活,每天的主食就是土豆。天气暖了,才会有少量的瓜和绿色蔬菜。
每当提到山里的孩子,她的眼神就充满了怜爱,“现在都不敢接他们的电话,一听到他们的声音,我就会哭。”
“与伟大无关 支教是我的一个梦想”
时钟拨回到4个月前,那时候小钱还是宁波一家家具卖场的部门主管。毕业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她步入职场才3年,工作能力得到了领导的一致赏识,正处于事业蒸蒸日上的阶段。
所以,在得知她要放下工作去支教的时候,周遭的强烈反对此起彼伏。“一个女孩子跑去这么偏僻的地方,怎么能让人放心?”
亲朋好友的劝阻都没有打消小钱义无返顾的念头。四年前,5·12地震使得还在读大学的钱静敏开始关注四川,梦想着有一天一定要去一趟四川。四年后,她选择了到四川支教。
经大学老师以及支教过的学弟的介绍,她选择了“凉山索玛花支教助学联盟”,这是一个依托网络平台自发成立的民间公益组织,由一群热心网友组成的志愿服务团队。
4月13日那天,从宁波出发,坐了28个小时火车,走了2天2夜的上山路后,小钱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和大多数人一样,在城市里居住了20多年的小钱要突然面对一段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来不及调整,她就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在彝族的一所小学先教了7天,她毅然选择只身去更为贫困,条件更艰苦的瓦托小学支教。
位于海拔3200米高的瓦托小学,地理位置较为偏僻。那里昼夜温差大,中午有些孩子还穿着短袖,晚上便可能穿羽绒服、棉袄保暖。小钱说:“在瓦托,有太阳的时候,很容易被晒伤。在那里,也不知脸上、手上脱了几层皮。”
小钱伸出右手,右手虎口及食指上还有当时晒伤脱皮后,略微发红的疤痕。
“这边的孩子懂事得让人心疼”
学校里一共有两个班,三年级和五年级,最小的孩子10岁,最大的14岁。
小钱教学生们语文音乐美术,当地老师离开后,也补教数学。如果天气好,外界捐赠的太阳能板发挥作用有电的话,她会放经典的国内外电影给孩子们看。
放学后,她把孩子们的画作张贴在墙上,弄成一个小小的画展,给他们惊喜。她还经常在室外教学,每周一次的室外课,她带孩子们到外面看书,让他们自己准备故事分享给大家,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并亲近大自然。
上课时,她是孩子们的老师,放学后孩子们成了她的老师:割猪草,喂牛喂猪,学藏语。她帮孩子们赶牛,递筐子。在融入当地生活的同时,也让她积累了很多上课的素材。
在山区,家访是一件难事。钱静敏经常跟着孩子去家访,她曾走了三四个小时,爬过一座山,才到学生的家,“这其实还算是近了”,“我都不知道这些孩子平时是以什么样的速度来上学的”。
平时学生都很黏她,常会有孩子过来陪她聊天,劈柴,烧饭。龙布,一位五年级的藏族女孩,由于住得离学校比较近,经常过来陪老师讲讲话,帮忙干活。
“我生日的那天下暴雨,山上有泥石流,可所有学生都来了,有些甚至是家长送过来的,他们为我唱生日歌,当时真的很感动。后来,我给每个孩子买了泡面。”在山区,人们大都以土豆为主食,偶尔改善伙食,会去附近的小卖铺买点面条,而泡面,在那边算是奢侈的食物了。
这边的孩子们很小就开始帮家里干活。雨季过后,孩子们会和家长一起去山上采摘蘑菇、虫草、松茸,这是村民难得的收入。老乡家里有吃的,也会让孩子送来给小钱,刚挤的牛奶,土豆包子、蘑菇包子等。
“我向家长承诺,只要有学生,一个我都教”
微博是钱静敏在深山唯一能和外界交流的工具。通过微博,她向大家传递着支教生活的点滴,只要有信号(在深山,只要天气好,有太阳,便会有信号),她几乎每天都会更新微博,让更多的人了解瓦托,了解这里孩子们的学习及生活状况。
曾有网友留言说,“只要我能看到你更新微博,便知道你是安全的。”
这里的宿舍异常简陋,下雨时,房间会漏水;刮风时,会有石子飞进来;“一个人,偶尔会怕得整夜坐在床上不敢睡”,“当学生们放学回家后,或生病的时候,或一个人劈柴烧饭的时候,会寂寞,会难过。在那个环境下,没有人和你讲话是最可怕的。”
钱静敏向记者展示着iPad上的照片,只有两间教室的学校,昏暗潮湿的宿舍、厨房,还有大量她学生的照片,山区纯净的风景。
“我能力水平有限,只想保持最初简单的目的———在这段期间好好教书。我答应孩子哪儿都不去,也承诺家长只要有学生,来一个就教一个。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给学生上课。”这是钱静敏在6月11日更新的微博。
当问及对山里孩子的未来有什么期望时,她沉思了片刻,“教书之外,我最期望的是当地的村民能改变长久以来一些落后的观念,虽然我知道这很难,但是我还有以后接替我工作的老师,都会继续努力。”
昨天,当记者再次联系小钱的时候,她在电话里告诉我们自己马上又要飞赴四川。她被选为代表,向下一批前往支教的老师传授在当地教书的经验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