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寻根之百家姓篇“隗”
姓氏起源:
1、出自炎帝魁隗氏,华夏族最古老的姓之一。按晋《帝王世纪》记载,魁隗氏是即神农氏之后的第二位炎帝。其后人又有大隗氏建都具茨之山,又称大隗山,在今天的河南省新密市大隗镇境内。隗姓望出西河。隗氏后人尊大隗为隗姓的得姓始祖。
2、出自夏朝帝王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汤灭夏桀后,建立商朝,封夏朝王族的后代到隗邑作首领,并让他们建立了姒姓隗国(今湖北省秭归东南一带)。隗国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公元前634年被楚所灭。其后世子孙以原国名为氏,称为隗姓。
3、出自中原北部有少数民族赤狄人,他们中大多姓隗。据《左传》记载,春秋时,狄人讨伐廧咎如(狄人的一支)时,俘获了他的两个女儿叔隗和季隗。春秋时期,周代中原北部的游牧民族赤狄人姓隗。赤狄人活动于晋、卫、鲁、邢一带,开始同华夏族通婚。公元前六世纪末,晋国大举进攻赤狄诸部落,赤狄人大多沦为晋国臣民,逐渐融合于晋人。
赤狄后裔沿用隗姓,后来成为汉姓。
迁徙分布
隗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西河。古隗国,在今湖北省秭归一带,公元634年楚国灭掉了隗国。古代时,隗是北方狄族的姓氏。东汉时期,隗姓最有名的人物要算隗嚣了,隗嚣是东汉天水人,王莽时期被当地豪强拥立,菅辖的地方有今天的甘肃的天水,武都一带。隗嚣后来归附汉朝廷,不久又自称西州上将军,与东汉朝廷开战,但多次被汉军打败,最后隗嚣忧愤而死。在山南海北招收的士兵当中,都是隗氏姓氏的人,外姓一般不招,这样经过两年的训练以后,军队非常强大起来了,当时,朝廷命官,老严嵩奸赋阁,就参了隗朝水一本,说是他招收的父子兵,有谋反朝廷之意,这样皇帝就听信了言。革职罢官,贬为庶民,同时下诏,告知天下,今后,隗姓不许做大官。在北京市房山区绵延不断的大山里,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村落,它的名字叫芦子水村,芦子水村只有几百口人,隗姓就占了百分之八十多,隗姓在百家姓中不是大姓,但是隗姓演变的历史,隗姓人家亘老不变的家训,二千多年的发展脉络,也的确有许多故事。隗氏家族的来源是在元末明初,当时元朝灭亡以后呢,元大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地区人口大量的迁移走了。那么,在当时的北京地区,人员就特别稀少了,明朝建立以后,
明朝统治者稳定以后曾经几次大的,从外地向北京的移民活动,那么,在明永乐三年,从山西向北京地区,一次移民达万户以上,当时移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安排,山西的移民,要把向外迁移的移民都集中在洪桐县的大槐树底下,然后再由大槐树底下,分批的迁移到指定的地点,那么,隗姓的家族就从大槐树底下被迁移到现在北京市房山区浦洼乡芦子水村,隗氏家族在芦子水村定居以后,他们从事农业、畜牧养殖业繁衍后代。从山西到北京隗姓人家在这大山里繁衍生息,逐渐的壮大起来,隗姓人口的分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人口越来越多,隗氏家族一些人就开始不断地走出大山,遍布了全国各地,像河北有、河南有、山东、陕西、东北三省、台湾、香港、湖南、湖北、江浙一代,都有隗氏的子孙后代,在我们房山地区当地百姓当中有这样一个说法,天下一个隗,老家芦子水。几百年世事变迁,隗姓人家的文化一脉相承。
历史名人(节选)
隗林,生卒不详,一称隗状。战国末期楚国人。秦王朝执政时就官至丞相高位。秦国统一中国后,隗林奉命与王绾共同主持统一度量衡事宜。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隗林等十人从行,咸与始皇议功德于海上,立石于琅邪台下。
隗嚣(?―33年),字季孟,天水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出身陇右大族,青年时代在州郡为官,以知书通经而闻名陇上。王莽的国师刘歆闻其名,举为国士。刘歆叛逆后,隗嚣归故里。刘玄更始(23年)政权建立后,隗嚣趁机占领平襄。因隗嚣“素有名,好经书”,推为上将军。成了割据一方的势力。更始二年,隗嚣归顺更始,封为右将军。这年冬天,隗崔、隗义合谋反叛,隗嚣告密,刘玄感其大义灭亲,封为御史大夫。刘秀即位(25)后,隗嚣劝刘玄东归刘秀,刘玄不允。隗嚣欲挟持东归未遂,逃回天水,自称西州大将军,建武九年(33),病故。
隗纯(?-42年),东汉初期政治人物。天水成纪(今甘肃秦安)人。父陇右群雄之一隗嚣。兄弟隗恂。隗嚣降伏汉光武帝,又投靠成家公孙述,公孙述封隗嚣为朔宁王。光武帝杀死人质隗恂,派吴汉、岑彭包围西城。建武九年(33年)春正月,隗嚣在冀城(天水郡)死去。隗纯在部下王元、周宗、行巡、高峻、苟宇、赵恢等人的支持下継立为朔宁王,公孙述部将田弇、赵匡也来支援。同年秋八月,光武帝派中郎将来歙、征西大将军冯异、建威大将军耿弇、虎牙大将军盖延、扬武将军马成、武威将军刘尚率军攻天水。建武十年(34年)夏,冯异在军中病故。同年十月,来歙在落门聚(天水郡冀县)大败隗纯,隗纯投降,汉朝平定陇右。建武十八年(42年),隗纯与宾客逃亡勾结胡族,被捕后至武威郡伏诛。
隗禧,三国时魏国郎中。他少年时勤奋好学,以砍柴为业,每日担负经书去砍柴,在闲暇时间阅读,遂成为饱学之士。后被拜为郎中。他既明经,又通星象,为当时学林所仰,撰有《诸经解》数十万言。
隗炤,晋代术士。他精通周易。临终时他对妻子说:“五年之后的春天,有一个姓龚的人会来,他欠我钱。”到了五年后的春天,果然有一个姓龚的人到来,占卜后说:“我不欠你钱,你的丈夫自己有钱,他知道你会渐渐贫困,所以把钱藏起来以便日后供你使用。一共有五百斤金子,放在青色的缸里,在屋子的东面,离墙壁一丈,地下九尺处。”隗炤的妻子依言挖掘,果然得到了金子。
隗顺,生卒年不详,南宋首都临安的狱卒,因掩藏民族英雄岳飞的遗骨而闻名于世。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也就是民族英雄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遇害的那一年,隗顺正好在监狱当狱座,也就是狱卒,他为人忠义,对岳飞一向仰慕,在岳飞无辜被害后,他冒着生命危险将遗体连夜背出城外,偷埋在九曲丛祠旁。
为了日后辩识,隗顺又把岳飞身上佩带过的玉环系在其遗体腰下,还在坟前栽了两棵桔树。20年后,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赵慎为顺应民意,特降旨为岳飞澄冤昭雪,并以500贯白银的高价征寻岳飞的遗体。隗顺的儿子把其父藏尸的真相告知官府,岳飞的遗骨才得以迁葬杭州西子湖畔栖霞岭,让后世之人络绎不绝地于墓前凭吊。要不是隗顺,我们今天凭吊的恐怕就不是民族英雄的真正遗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