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光明:行草更能表现性情和书法家精神
跟邻居学颜体 一有字帖就买下来
谈经历
收藏周刊:您是怎样走上书法的艺术道路的?
纪光明:写字是我们当时读书的必修课,如果要走专业写字的道路则要有一定的条件。我从小就很喜欢写字,在学校时就显得比较突出,例如黑板报、墙报、“文革”时的大字报,还有大标语我都写过。
为什么我写得比其他人好?因为当时我的邻居是一位老先生,他每天都在用一些旧报纸叠成方格写书法。我经常把自己写的东西拿给他看,让他指点。他的水平确实很高,过去他曾经给南京的“中央日报”写过报头。而且风格很正,写的是颜真卿的楷体,我从小学三四年级就跟他写这个字体,连续写了四五年,基本没间断过。
之后下乡当知青就没有再跟他学习了,只能自己找字帖来临摹。但是当时出版的字帖很少,就记得上海书画出版社最先在上世纪70年代出版字帖,先后出版了很多古代经典的字帖,那个时候,只要出版一本,我就买一本,不管有钱没钱。
因为字帖的事,我还专门写过信给出版社要过资料,也顺便听听他们对书法的指导意见。没想到他们真的回信,而且连续几次都回了,对我的鼓励非常大。
谈探索
楷书无法满足自己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收藏周刊:您一开始学习的是楷体,为何现在的作品却主要是行草?
纪光明:我早期主要是写楷书,1982年入选湖北省暨武汉市第一届书法篆刻展的作品也是楷书,写的是颜体。真正开始涉足行草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觉得行草的线条、点画、结体、韵味、表现力都很丰富,而且通过构图,韵律表现出来的美感,非常舒服。感觉这样的字帖才更能表现个人的性情以及书法家的精神。而楷体则是一种法度深严,非常规范的字体,它给作者自由发挥的空间相对比较少,所以,那个时候就觉得楷书已经无法满足自己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收藏周刊:您说早期主要学习的是颜体,但我感觉您的书法跟米芾的字有相似之处。
纪光明:是的,一开始学习颜体,像颜真卿的楷书《勤礼碑》、《麻姑碑》,行书的《祭侄稿》我都非常喜欢,后来就开始向多方面学习,除了在颜体方面下功夫,还学了米芾、黄庭坚、苏东坡、王铎等。后来感觉写的字骨力不够,不够苍茫,就去学汉碑,融合起来,把这种金石味、苍茫的特点融入到我的书体当中。
后来,我发现以前很多古城墙的砖上会有砖铭,这些文字都是当时的工匠写上去的,由于他们并不是出名的书法家,所以它们的特点就是直率、天真、古拙,还有一些无名氏的残纸、墓志铭等都很精彩,很值得我去探索学习,而且这方面的研究著作开始增多,对我的书法研究很有帮助。
谈追求
要写得更苍茫,更有活力一些
收藏周刊:您怎样评价自己的书法?有哪些想突破的地方?
纪光明:我对自己的书法始终是不太满意。我想在现有的基础上写得更有气息一些,可能会往高古这一路去发展,因为感觉现在的字与古人相比,特别汉代与魏晋南北朝等时期的书法,相差太远,汉代那种厚重、大气、苍茫,魏晋的那种风流才情,都是我要追求的。
收藏周刊:那么会通过什么方式来提高?
纪光明:对一些残纸、砖铭、墓志铭等进行钻研,希望从这里面吸收一些养分。再有例如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东坡等这些传统经典方向的人太多,并且很多都已经写到极致了,我觉得自己不应该重复别人的老路,而要有自己的探索。最重要的是我们生活在当下,也要反映当下朝气蓬勃的气象,把字写得更苍茫,更有活力一些,这样就更可观、可读。
我觉得学书法要不断探索,但不能强求结果,艺术家要忠实于艺术,忠实于自己的那颗心,只要忠实,老实地做自己的研究。至于结果怎样,不是当代人说了算的,更不是自己说了算的。
好书法要“如锥划沙屋漏痕”
好作品非精心安排,而是在某个时刻不经意间顺势而就
收藏周刊:曾经听不少人说,要学好书法,就先按部就班地从篆、隶、楷、行、草这样一个顺序来学,路子才算正,真的是这样吗?
纪光明:要写好书法,首先要掌握笔性,第二就是了解自己所追求那个书体字的结构,并用功去钻研这种字体就行了。当然,楷体可以说是书法的基础,因为它要求的法度比较森严,练好了楷体,则容易理解汉字的结构与基本用笔。
收藏周刊:怎样评价书法水平的高低?
纪光明:好的书法首先要有传承,就是取法的来源要高。第二是线条。古人说犹如“锥子划沙屋漏痕”。讲求的就是骨力,再如“枯藤老树”,形容线条要苍劲,点划要精到。第三要结构优美,且有情趣。第四自然书写可创生机,像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都很抒情。
一幅真正的好作品并不是精心的安排,雕琢而成的。而是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在某个时刻不经意间顺势而就的。
学界评价
纪光明是个处事低调而工作勤奋的人,要读懂他的书法,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智慧,因为他的作品凝重淳古、力透纸背,使转争折之间,流露出丰富的才情和学养。他的学养不全得于书卷之间,更在于辗转南北的征程行驻之所和搏击时代浪潮的翰墨深心。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志平
中小学书法 仍没得到足够的重视
国人对书法的鉴赏能力和书写能力都有待提高
收藏周刊:您担任过第二、四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的评委,怎么看目前国内的书法创作水平?
纪光明:就书法创作而言,技巧的娴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书体的丰富也是前所未有。但是另一方面又觉得雍容大度、雄强厚重有阳刚之美的作品难得一见。投稿作品大多过于精巧,存在一种柔美之风。
收藏周刊:我了解到,您还经常担任中小学或青少年的书法比赛的评委,您觉得目前青少年对书法的重视程度怎样?
纪光明:现在中小学书法的教育遇到很多的困难,首先,学生为准备高考占用了很大部分时间,学校也把重点放在文化的科目上,书法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次,全省差不多3万所中小学,每一所学校一个书法老师,就要3万名老师,目前能够有能力担任书法老师的资源远远不够。还有,目前全国还没有一套统一的中小学书法教材。
在面对电脑普及的时代,国人对书法的鉴赏能力和书写能力都有待提高,大部分人仍然受名气、头衔等外在因素影响,尚未懂得如何判断和欣赏好的书法作品。
简历
纪光明,祖籍湖北大冶,1955年生,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2007年被《书法》杂志评为“中国书坛十大年度人物”,现为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
来源于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