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藏郑板桥书法真迹现身

据统计,为期一天的鉴宝现场,吸引了包括扬州市区,以及海安、淮安、盐城等周边地区共400余位市民带着宝贝前来鉴宝,藏品涵盖书画、瓷器、杂项、玉器等600余件,年代上至战国时期,下到民国。经专家鉴定,有70余件藏品脱颖而出,经过进一步筛选,最终将有50件藏品接受蔡国声现场点评(50件入选作品以电话通知为准)。

扬州名家书画抱团亮相

上午8点左右,海天世纪红木文化楼内已经坐满了前来鉴宝的收藏爱好者们,他们个个心情激动、摩拳擦掌。9点钟,书画、杂项、玉器、瓷器、木雕等各式宝贝逐一亮相,在专家们的面前,这些藏品的神秘面纱被一一揭开。

“专家您帮我看看这幅书法如何?”一位姓甄的先生作为首位鉴宝藏友从包里拿出一幅四尺整张的查士标(清)书法,笔墨疏简,格调秀远,令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博研究员李万才眼前一亮。“这幅书法非常完整,是难得一见的真迹,相当不错。”据了解,査士标是安徽休宁人,明亡后流寓扬州等地。善书画、工诗文、精鉴赏,用笔不多,惜墨如金。与弘仁、孙逸、汪之瑞称“新安四大家”。在新安四家中,是位高产书画家,他学倪黄,但能广泛吸收前人各家各派画法。就技法而言,以他为最高,作品也最多。现在其作品价值高达百万,甚至数百万。

随后,一市民带来的(清)莲溪山水横幅,被专家认为是非常罕见的精品。“莲溪一般画花鸟、人物居多,像这样很大幅的山水画却非常少见,非常能够代表扬州画家的大家风范,值得入选。”据介绍,莲溪,僧人。即真然。号黄山樵子,江苏兴化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来到扬州,尝画盈丈佛像,不用朽稿,落笔便成,人称绝技。善画竹石飞禽有华喦遗意。尤擅画荷萧然意远。

年过七旬的林先生收藏的一把金爵山浅刻花鸟成扇也深得专家喜爱。“这把成扇是由扬州晚清名家金爵山雕刻完成的,不仅扇面两侧刻有文字,而且每根扇柄上都有雕刻,且雕刻相当精美。”李万才介绍。

郑板桥真迹惊艳鉴宝会

昨天的鉴宝现场,最令专家兴奋的是发现了郑板桥的书法。“没想到竟然在活动的最后发现了这么大的"宝贝"。”李万才告诉记者,这幅八尺对开的书法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幅书法作品被小心翼翼地平铺开来,上面写有“颜刑部书家者流。精极笔法。水镜之辩。许在末行。又以尚书司勋郎卢象。小宗伯张正言曾为歌诗。故叙之”,落款为郑燮。专家告诉记者,这篇书法出自《唐怀素自叙帖》。

经过几位专家认真审视,基本鉴定是真品。“由于这幅书法作品年代久远,出现破损,最后落款的图章还需要再进一步鉴定。”

梁福盛螺钿获一致好评

扬州漆器历史悠久,颇负盛名。清末民初,扬州梁福盛漆器名声远扬,享誉于四海。昨天,一市民带来的一件“梁福盛制”螺钿获得专家一致好评,成功入围。

市收藏协会副秘书长、资深藏家陈晓友介绍,梁福盛漆器做工精美,漆器品种有:挂屏、围屏、台屏、楹联、匾额、招牌、捧盒、书盒、什锦、提盒、花盆、砚盒、首饰盒等,其工艺装饰有螺钿、雕漆嵌玉、骨石镶嵌、刻漆、雕漆、勾刀、彩绘、八宝灰、堆漆和玉石扎花等,文献记载扬州梁福盛漆器资料颇多。

“这件藏品的品相非常好,之前扬州博物馆曾收集过梁福盛制漆器,都不能与今天这件螺钿相媲美。”陈晓友认为,这件螺钿也能反映出文化传承的演变过程,如今在市面上很少见,具有很重要的收藏价值。

花絮1

一天下来,虽有不少宝贝被专家慧眼识珠,但是600余件藏品中大部分藏品属于赝品,非常令人可惜。

昨天下午,一位女士拎着一个包走进鉴宝室,她从包里拿出一个香炉放在鉴定专家陈晓友的面前。陈晓友拿着仪器仔细观察了一下这件“宝贝”,然后摇摇头说:“这是仿的”。该女士显然对专家的鉴定结果不满意,说道,“怎么可能,这可是我老公从国外买回来,人家说是真品。”

陈晓友指着“宝贝”底盘上“正德年制”字样分析道,这件香炉的铸造方法与那个年代不同,很明显是仿制的。听到专家的分析之后,该女士感到很失望,据悉,她这件“宝贝”当时买的时候花了2万美元不止。

无独有偶,一位从事收藏多年的陈先生,从家里搬了两大箱的“宝贝”让专家鉴定,结果无一例外全是仿品。

为此,陈晓友告诫爱好收藏的市民:收藏需谨慎,不要盲目投资,一定要多了解收藏方面的信息。

花絮2

300余块古董名表引围观

昨天上午,一位老人提着一袋看上去很有分量的东西走进鉴定室,只见他从袋子里拿出5个保险放心保)箱一样的收纳盒,依次整齐的摆放在专家面前,打开盒子的一刹那,专家和在场的市民都惊呆了,5个盒子装满了各个国家的古董名表,每盒20块,一共100块。

“你这表都是世界名表啊,是好东西。”陈晓友一边仔细打量一边说道,只见浪琴、雷达、汉米尔顿等古董名表样式繁多,有金表,也有白金表。

据手表的主人汪先生介绍,他年轻时就喜欢收集手表,今天拿过来的手表只是其中一部分。“我光手表就有300余块,最早的手表是上个世纪40年代,而且全部都能正常工作。”汪先生为了收集古董名表也花了不少钱,但是他觉得爱好最重要,“今天我拿来的这款雷达表是上世纪70年代买的,当时花了1万多块钱。”

在现场的市民和工作人员对汪先生的名表十分感兴趣,大家都争相与名表合影留念。

记者 吴娟 车林

专家点评

藏品风格体现扬州人“小家碧玉”

记者注意到,不少市民的藏品中不乏笔插、笔洗、水盂等文房宝贝,为此,市收藏协会副秘书长、资深藏家陈晓友表示,扬州是座文化城市,文人意识比较强,同时也能反映扬州金银细工源远流长的历史。

陈晓友告诉记者,从今天的藏品风格来看,能够体现出当时扬州文人的精致文化生活品位。“外人评价扬州人是"小家碧玉",其实从藏品上也能看出一二,像扬州八刻,将不起眼的东西能够雕刻成精致的物件。”

还有不少“宝贝”也是惊艳亮相。市民张先生带来的东晋时期的熨斗,如今在民间几乎找不到,只有在博物馆才能看到。“现在的熨斗大都是有把或者是充电的,但是它这个熨斗是加长的,熨斗最初来源于古代的刑具,汉唐时期,熨斗在扬州出现很多,是因为当时扬州很富足,人们的生活品质也很高,穿衣服前习惯将衣服烫平。”陈晓友分析。

市民娄女士收藏的西汉铜镜,被认为是从品相、纹路、包装等堪称一流的精品,一举打败早上一市民收藏的西汉广陵国铜镜,成功入围。

专家表示,这次鉴宝活动,是近年来在扬州举行的人气最旺、文物最丰富、质量最好的民间藏品鉴宝活动。

怎样的作用?

张桂光:据我了解,以前每年只举办一个、两个的全国性书法大展大赛,2013年突然提升到30多个。我认为很不正常。30个展览,一个展览投入数百万,各个展览的征稿启事,除了题目不同,其他内容要求几乎是一样的。一张作品可以“打遍天下”。

30个展览的主要评委变化不大,评出的作品风格、内容、水平等都没有太大区别。花这么多钱,对中国书法有多大的推动?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其副作用则是促使书风趋同,不利于百花齐放和地方特色的发展。不如多办一些省与省之间的联展或交流展,让地方特色有发展的空间。

而且,现在的中国书坛有两个明显的倾向,一是强调中国书法要跟国际接轨,认为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主要欣赏线条,要让懂汉字的中国人可以看懂,不懂汉字的外国人也能看懂,实际上就是去中国化。其次,强调书法是一门艺术,不是文字学,也不是文学,所以写的是不是文字,写得对不对,写的是什么内容都无关系,否则就会剥脱他们的艺术才华,实际上是要去文化元素。

收藏周刊:关于这个问题,在多年前吴冠中提过“笔墨等于零”,意思也是脱离了具体的文化底蕴,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

张桂光:提出这些所谓与国际接轨说法的人,实际上是为自己文化底蕴不够开脱。

中国书法是一门综合艺术,不仅涉及线条,而且还涉及文字,文学等内容,《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等书法名作,不仅有精美的线条,而且有巧妙的结字与章法布局,还有优秀的文学内容以及作者情感与书写内容的相互生发,如果我们的欣赏者只懂得赞美它们的线条,其余要素懵然不懂,不是糟蹋了这些名作?

收藏周刊:通常会出现怎样的错别字?

张桂光:有很多情况,例如,有些以前的人错用了,但现在已经统一改过的字,有些书法家不知道。仍然按照旧习惯来写,这种还算情有可原。而第二种情况,篆书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商代的甲骨文,商、周的金文,战国的简帛和秦的小篆,字型结构有很大差异。很多书法家并不懂得这种区别,把不同时代的字混合起来用,这就很有问题。还有一个繁简字的转换,例如古人云的“云”字是没有“雨”字头的,有人却写成这个“雲”。征伐的“征”繁体也是“征”,特征的繁体字作“徵”,两个是不一样的,将征伐的征写成“徵”就不对了。

书法教师也要有专业资格认证

收藏周刊:您觉得有什么措施可以改变这种局面吗?

张桂光:我们应该从小就养成这种严谨对待传统文化的习惯和意识,现在教育部都规定中小学要开书法课了,我认为要使书法课不流于形式,聘请的老师一定要是真正的书法专业教师,就是教育部门应该有个规定,书法教师要跟美术教师、音乐教师一样,需要有一个专业的资格认证。同时,大学的书法专业,应该是开设在中文系,而不是美术系。因为书法与中文的联系更加密切。

收藏周刊:您的文化底蕴也非常深厚,在古文字学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的成就,那您觉得这些对您的书法创作有促进作用吗?

张桂光:帮助很大。首先,我对文字的结构比较理解,懂得文字可以怎样调整,我就有比较大的空间。如果不懂得字的结构原理,不知道哪些可以动,哪些不能动,在书写的过程中,则会缺少一些变化的空间。第二,文化知识多一点,对章法布局的机动把握方面也会有比较大的优势,比如正文写完了,剩余位置多寡不同,如果文化根底浅,不知写什么,如果有比较深厚的文化功底的话,就可以通过适当调整语句的长短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来源于和讯网

分享到:
政策新闻
十二部委通知
政策法规
健康标准
调研报告
热点新闻
平安校园
自救自护
专家顾问
安全预案
资料下载
身心健康
资讯
快乐成长
青少年保健
身心专题
健康大讲堂
校园文化
校园资讯
创意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库
校园专题活动
课外延伸
校园饮食
饮食标准
营养食谱
食品鉴别
安全示范
饮食公开课
德育
德育课堂
德育故事
礼仪学堂
公益短片
国学
国学启蒙
国学课堂
国学讲坛
国学人物
国学书院
科技
科技前沿
科学漫谈
科学探秘
知识海洋
科普活动
名师讲堂
名家课堂
第二课堂
升学讲座
特级教师
世界名校公开课

音乐
走进音乐
音乐资讯
音乐学堂
音乐专题
音乐人生
美术
美术常识
美术教程
美育书籍
世界名画欣赏
武术
资讯
武德
武诀
武学知识集锦
资源中心
家长学堂
学龄前
小学
中学
家有考生
家庭教育

网站介绍   组织机构   广告服务   对外合作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 07010518号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